您好,欢迎访问西美考研直通教育有限公司!

15594801732

全国咨询热线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 > 通知资讯

西安美院考研 书法专业——西汉书法史重点1

更新时间:2024-04-18 16:55:08

《敦煌汉简》: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中期的简书。1979年(20世纪)

醯三斗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,一千二百一十七枚(数量庞大,超过千枚),其中包括隶、草、行三种书体。

其中的古教徒事是史记学者隶书简用笔率意自然,结体趋扁,章法错落有致;而其中的章草书简,草法婉转自如,流畅奔放,开后世狂草体势。

 

居延汉简:《居延汉简》:是西汉武帝时期至东汉早期的简牍。在20世纪我国西北居延地区发现,经多次发掘,出土共计数万余枚。因是日常实用文书,书写时随意自如,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。

其中有大量章草简牍,从字形上看,有的工整严谨,有的轻灵飘逸,有的敦厚朴茂,有的端庄典雅。

 

西汉早期的简牍书法

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、三号墓出土的简牍帛书属于西汉早期的文字遗存。

结体尚保留篆体的纵势,这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竹简的体势是一致的。

用笔上,横画落笔逆锋顿按,运行时逐提,收笔不回锋,形成头粗尾细的模式,与出土的战国简牍帛书墨迹所普遍使用的笔法接近。

古人对头粗尾细、弯曲婉转的笔法所书写的古文称之为科斗文,汉初人用笔,尚未脱去这种六国时的风格。

而这种用笔方法又奠定了以后正规场合所写隶书,如碑铭上所写隶书,即后人称之为八分书的逆入平出的基本笔法。

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华饰的笔法,可见隶书的两个特征-“逆入平出的笔法和华丽的雁尾”,在西汉初期便已经具备了。

 13.jpg

《马王堆帛书》:是西汉帛书古隶墨迹。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。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,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。书法用笔沉着遒健,波磔厚重,结体多有篆意,字形趋扁,章法不同于简书,也不同于石刻,纵有行、横无格,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。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。

《马王堆帛书》非一人一时所书,风格各异,有的秀美婉约,字体和成熟的汉隶相近,大约属晚期作品,有的古拙老辣,字体篆意浓厚,行距较清晰,字或大或小,平正或欹斜,呈现一种酒脱自如的意趣。

 

《仪礼》木简

1959年7月.在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的《仪礼》木简约书西汉成帝时期(前32-前7),整篇抄录儒家经典。

书手有着高超的法修养。其结体左敛右舒,重心偏向于字的左侧,顾

盼生姿,笔画轻组不软弱,粗细变化,飘洒流动,有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感觉。由于运第较快,一些笔画往往出锋收笔,致使一些撇、钩、捺等笔画类似于后世楷书。

 

章草

章草:一种产生于西汉,成熟于东汉的一种草体,即隶书的草写,兼有隶书和草书的特征,也被认为是今草的前身。

用笔流畅圆转,隶书波磔笔画多有保留,结体方扁开合,章法自由。据传为西汉史游所创,但实际应为下层书写者为加快书写而成。

名称由来有四种说法:一是因史游《急就章》得名;二是汉章帝好此体,命杜度等奏事用;三是常作写奏章用,故名:四取“章程书”中“章的规范化,标准化之义。

代表的有《居延汉简》、史游的《急就章》、皇象《急就章》,以及在明代宋克等人多有涉猎。

 

西汉刻石

西汉刻石较东汉时期少,一方面由于刻石出于典重之目的,所以篆书较多,另一方面由于刀凿与历久风化,在线条上呈现斑驳的面貌,这就是"金石气”。

金石气:是中国传统书法中一种苍茫、浑厚、朴拙的表现样式,金,为刀具,石,为石碑。以刀刻碑就是具有了这种金石气特性。

从书法的本体来看,这种"金石气”的产生,一是碑石本身的缘故,石质体现了刀刻的趣味;二是拓片黑多白少的视觉效果。在两汉、魏晋的刻石作品中多有体现,同时“金石气”的表现样式是清代兴起的碑学的主要的艺术追求。

最早的西汉刻石为《群臣上寿(酬)刻石》,同时《五凤二年刻石》与《莱子侯刻石》也为西汉刻石代表。


在线客服

ONLINE SERVICE

联系电话:

15594801732

返回顶部